中国人民银行(以下简称“人民银行”)发布了一系列重要消息,涵盖了货币政策、公开市场操作、金融稳定等多个方面,这些消息不仅反映了当前中国经济的运行态势,也为未来的金融市场走势提供了重要线索。
货币政策基调:适度宽松
2025年,人民银行继续坚持“适度宽松”的货币政策基调,旨在通过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,保持流动性充裕,促进金融总量稳定增长,这一政策立场从“稳健”转向“适度宽松”,体现了人民银行对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。
根据人民银行的工作会议精神,2025年将择机降准降息,以更好地满足企业和居民的融资需求,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,降准,即降低存款准备金率,将向市场注入更多的长期资金,保持市场流动性充裕,降息,则是指降低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,引导银行降低存款利率,促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(LPR)继续下降,进而降低贷款实际利率。
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,预计2025年人民银行将多次实施降准,并继续降低政策工具利率,以推动企业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,这一政策导向不仅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,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的货币金融环境。
公开市场操作:暂停国债买入
在公开市场操作方面,人民银行近日宣布,鉴于近期政府债券市场持续供不应求,决定自2025年1月起暂停开展公开市场国债买入操作,这一决定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。
东方金诚研发部执行总监冯琳分析指出,央行暂停买入国债将减少对国债的需求,同时不排除央行在暂停买入阶段仍卖出长债的可能性,以此来调节债市供求关系,这一举措意味着央行对债市的调控力度加码,旨在稳定市场预期,同时也有助于稳定人民币汇率。
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团队则认为,央行停止买入国债释放了较强的严监管信号,预计短期市场可能面临一轮调整,但长期来看,债市的基本面环境和政策面环境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,低利率环境下机构欠配压力也可能在2025年延续。
值得注意的是,虽然央行暂停了国债买入操作,但并未表示将会卖出国债,国债买卖工具兼具流动性投放和收益率曲线调控两项功能,央行停止买入国债表明其避免利率过快下行的政策意图,但并未选择卖出国债也代表维持流动性充裕的目标仍然靠前。
金融稳定与政策支持
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,人民银行发布了《中国金融稳定报告(2024)》,全面评估了当前金融体系的稳健性,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,报告指出,要持续强化利率政策执行,加强利率自律管理,提升银行自主理性定价能力,为促消费、扩投资创造有利的利率环境。
人民银行还联合农业农村部、金融监管总局等部门,召开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议,强调要发挥好货币政策与财政、产业、监管等其他宏观政策的合力,支持扩大消费和有效投资,提升政策整体效能。
在科技金融、绿色金融、普惠金融、养老金融、数字金融等方面,人民银行也持续发力,推动相关政策文件落地、落实、落细,特别是在科技金融方面,持续优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,加大工具支持力度,创新科技领域贷款、科技创新债券等产品,积极培育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市场生态。
市场反应与未来展望
对于人民银行的一系列政策举措,市场反应总体积极,虽然短期内债市可能面临一轮调整,但长期来看,随着货币政策的持续宽松和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入推进,金融市场将保持平稳健康发展。
特别是在“适度宽松”的货币政策基调下,预计2025年金融市场将保持流动性充裕,金融总量稳定增长,随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不断加大,制造业中长期贷款、普惠小微贷款、绿色贷款等将保持较快增长,为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
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和汇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,人民币汇率将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,为国内外经济金融交流提供更加稳定的环境。
人民银行的一系列政策举措不仅反映了当前中国经济的运行态势,也为未来的金融市场走势提供了重要线索,在“适度宽松”的货币政策基调下,预计金融市场将保持平稳健康发展,为经济增长提供有力的货币金融环境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湖南正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人民银行新货币政策动向及市场热烈反响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